第22章(1 / 2)

说谎 苏鎏 2406 字 1个月前

两人走出一段,在观众席找了个位子坐下。周围特别安静,一个人也没有,他们也不说话儿,空气里安静的气息挠人得很。

静静地看了会儿球,还是许哲先开口:“那天晚上不好意思,害你等了很久。”

“没事儿,其实也没多久。”

“我后来问过莫杰西,他说他到影院门口的时候都十点多了,你就这么在外面冻了一个多小时。你不冷吗?”

“一开始没在外面,后来给你打电话不接,我怕你找不到入口才去外面。没想到被他撞见了。”

许哲微微皱眉:“我看起来这么笨,连影院的大门在哪儿都不知道?”

“你不笨,我们学校关于你的传说特别多。什么少年天才啦,年纪最小成绩最好,用智商碾压一干前辈,绩点高到吓死人,林林总总,要真说起来说到天亮也说不完。”

“你说的这些都是念书上的,跟生活没关系。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个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人?”

他问得直接,赵惜月答得却很不好意思:“没有,你大概比较忙,又整天在医院待着。我想很多玩乐的事情你可能没尝试过,或许也不感兴趣。”

“上次你说我这人情商低,其实你没说错。我小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只忙自己的事儿,跟别人没一点交流。”

赵惜月打量他的侧脸:“所以你小时候有自闭症?”

“亚斯伯格综合症,属于孤独症的一种,算是症状最轻的吧。”

“我听说过这个病,据说得这个病的人都特别聪明,难怪你念书这么好。据说比尔盖茨也有这毛病。”

“谢谢你安慰我。”

“真不是安慰。不过我看你现在挺正常的,你病好了?”

“算好了吧,但跟你们比还差一点。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她一直在的话,可能我现在真的完全好了。”

赵惜月心头一紧,呼吸瞬间停住。她想总算要说到正题了,那个住在许哲心头的白月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摒住呼吸静待下文,本以为对方一定会说些溢美之词。没想到他一开口就来一句:“她小时候很胖,特别馋,又很闹腾,属于那种让人头痛的小孩子。”

☆、第27章 青梅

原来男神喜欢的姑娘,不一定都是女神。

“所以你和她做朋友,是为了改造她,或者说是挽救她?”

许哲看她一眼:“我只挽救过一个失足少女。”

赵惜月赶紧撇开头不理他。但很快好奇心又起来了:“你们到底怎么做的朋友?”

“我们上一个幼儿园,我是转学生,她是幼儿园一霸。刚去的时候有一回她不小心把我推下楼梯,被她妈押着来我家道歉,后来慢慢就熟了。”

“初恋吧?”

“五岁的孩子懂什么情情爱爱的,你初恋这么早?”

赵惜月吐吐舌头,心想当然没有。她还没恋过呢,一眨眼的功夫都二十多了。

“我们只是好朋友。她这人闹腾又外向,偏偏爱缠着不说话的我。我有时候没办法,被她缠得烦了,就说两句应付应付。好像就是这样慢慢的,我话就开始多起来,人也活泼了些。当然我那时候也有接受系统的治疗,功劳不全是她的。”

赵惜月眼前出现一幅画面,一个话唠的五岁小女孩儿,整天追在一个冷面小男孩屁股后头,“许哲”“许哲”地叫着。小男孩不理她她也不气馁,无论对方怎么冷待她,她依旧热情如火。

这画面竟让她有种熟悉感。她想大概是许哲描述能力太强了。

“那后来你们怎么分开了?”

“大概六岁的时候,刚上小学没多久,有一回学校排演节目。演完之后我准备换衣服,她却硬把我拖进更衣室,说要跟我换衣服。我那时演王子她演只蜜蜂,她穿了我的衣服后拉我跑出去乱逛,后来就不见了。我那时候太小,记不清事情怎么发生的,只是隐约觉得如果不换衣服的话,可能失踪的那个会是我。”

“所以你一直很自责,很想把她找回来?”

“是,她是在我手上丢的,我得负责把她找回来,给她父母一个交待。”

赵惜月有点失落,既为那个女孩子难过,也替许哲难过。从六岁起背负一个不必要的责任这么多年,他这日子到底怎么过的?

“如果找回来了你打算怎么办,和她结婚吗?”

“我没想那么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天不把她找回来,我就没办法开始新的生活。那天和你约了看电影,结果我接到个电话,说在云城找到她了。于是我就赶了过去,不小心把你给忘了。这些天我一直想找机会跟你说清楚,可你总是躲着我。你是不是还生气?”

“有点儿,那天下雪啊,我冻得要命你却没出现,多少有些不高兴。可听了你这么哀惋凄凉的爱情故事,我又释怀了,想想还是原谅你算了。”

“谢谢你。”许哲想了想又添一句,“但这不是爱情故事。”

“那是什么?”

“是责任。”

“所以你打算担负这个责任多久,是不是一天不找着她,你就不恋爱也不结婚,永远不开始自己的生活?”

听她说这个许哲转过头来,意味深长盯着她看,突然冒出一句:“你是不是喜欢我?”

赵惜月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噎着,紧张得连连摆手:“你胡说什么,我没那个意思。”

“那你约我看电影?”

“都说了是齐娜没空才约的你。我本来要约谢志的,可你说他那天上班。”

“所以说你其实喜欢的是谢志?”

赵惜月又开始咳嗽:“没、没有。我谁也不喜欢,我就是找个人陪着看场电影而已,你不要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