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争流(2 / 2)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1962 字 1个月前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这是他对弟子冉求的评价。

他能确保冉求政务上的才干,但德行……孔丘也无法确定。

他这位弟子是个性格谨慎诺诺之人,所以孔子鼓励他行事果断一些为好,如今看来并无太大改观,只是将遇事请示的对象,由孔子变成了主君赵无恤。

想来也是,当年冉求在中都只是个小小的两司马,手下二三十人。可到了无恤麾下后却被信任之,重用之,职务一路蹿升,让冉求不能不尽心效命。

“子有,勤勉忠君,以五百之众御数千群盗,多次立功,当升为大邑司马!”

如今赵无恤又将他推荐位须句司马,以这位弟子知恩图报的性情看,孔子不能确保他以后究竟会听谁的。

也罢,子有的本质还是好的,虽然言语讷讷,但行为敦厚,总不至于变成宰予那样的不肖之徒吧。

所以对于赵无恤的这个举荐,于情于理,孔子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就在孔丘垂着头思索时,却听到一声浑厚的发问,赵鞅不知何时,绕过了季氏和叔孙,径自站在了他的面前。

“余听闻,孔子有句话,叫君子矜而不争,为何今日争得连衣袖都要捋起来了,儒者的斯文何在?”

……

赵鞅无视了季孙斯的谄媚,这样的人他见得多了,他眼睛还在往孔子那边瞟,近几年来,从未见过如此胆大之人,恍若当年平丘之会上争承的郑子产复生!

他心里有不快,有欣赏,也有刻意的刁难,故有此问。

孔子停步回应道:“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为国而争。但即使是为国事而争,也是先互相作揖、谦让,结束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和先前他临危受命,起身接下了赵氏父子的挑战一般,孔子作为筵席的主持者,再度从篚中取酒爵,盥手洗爵,又用酒壶将铜樽添满酒浆,随后才面朝北面,献于赵鞅。

这边,高大的鲁国老者收起了针锋相对,将脸矜持地掩在宽袍大袖之后,酒水撒了卷须。

“赫赫师尹,民俱尔瞻,今日始知赵卿之威。”

那边,赵鞅没了先前的刻意傲然,也双手举樽,满饮一樽。

“孔子今日所为,足以为国之砥柱矣。正如《诗》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这两位巨人虽然无法为友,但也没有像历史上那般相互仇视,这算是件好事么?默默旁观的赵无恤也说不清楚。

……

颁布了对赵无恤的赏赐,解决了须句的事情,孔子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至于赵无恤已然渗透的西鲁各邑,虽然大夫会盟大夫不符合礼法,但那是齐国大军压境时的不得已之举,说到底还得怪三桓不救让大夫邑宰们绝望。鲁侯对此追加承认,如今已成既成事实,反悔也来不及了。

既然赵无恤没太明显地派军进驻,驱逐大夫,那鲁侯和三桓还能捏着鼻子装作没看到,一切等强势的赵鞅离开后再说。

但孔子却不能听之任之。

于是他临走时,又认真地问了赵无恤一句:“小司寇,阳虎,真的死了么?”

夫子啊,你对阳虎的恨意还真是持久啊,历史上,千百年之后吗,他都得靠沾你的光而留名。

于是无恤也很认真地回答道:“死了,我的家臣阚止亲眼所见,我当时还阚止让送了他一句话。”

“什么话?”

“世人莫学阳虎,两叛其主,欲弑其君,以陪臣执国命。“

赵无恤此言或是效仿当年楚灵王的,楚灵王主盟诸侯时讨伐吴国,在吴国朱方邑抓获了齐国的昔日权臣庆封。爱显摆的灵王大喜,于是将他五花大绑,背上插着斧钺游街示众,还逼他说这句话:“切勿效仿齐国的庆封,他是个叛臣,杀死他的国君,削弱国君的孤儿(齐侯杵臼),还敢僭越与大夫会盟!”

当时口齿伶俐的庆封却反其道而还之,游街时大声喊出楚灵王的丑事:“二三子不要学楚共王的庶子围(楚灵王),他杀死兄长的孺子麇而篡夺君位,还妄图称霸,和诸侯盟会!”楚灵王大窘,赶快让人把庆封的嘴堵上杀了。

所以孔丘一时间很是好奇,阳虎会怎么回答。

经过今日的对抗后,他对赵无恤的态度在悄悄改观,甚至连”修身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这符合孔门志向的豪言壮语,似乎也和当年楚灵王占卜时大言不惭的:”余尚得天下?(我能得到天下么?)“靠拢了。

”阳虎可有回应?”

赵无恤露出了回忆的神色:“据说,阳虎当时奄奄一息,甚至都不能发音了,但我想他心里想说的应该是……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