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直系后裔(1 / 2)

星际强兵 闪烁 1805 字 20天前

冷静下来之后,玉明震才想明白这前后发生的事情,对杨屹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很简单,杨屹不但拥有强悍的实力,还有着卓越的远见与过人的智慧,而且能够认真的处理所有细节问题。

关键其实就在玉洪洋那些人身上。

因为其他委员在各自的战区,而各个战区离家园星系都不算太近,所以在玉明震发出号召之后,他们需要几天才能回到家园星系。在此期间,杨屹一直留在联邦星上,而且大部分时间呆在军部里面。

显然,就是在这几天内,杨屹完成了部署。

因为早就料到那七个跟玉家面合心不合的委员不会就范,所以杨屹做了充分准备,比如武装玉洪洋等跟随他回到家园星系的军人,还让他们埋伏在军部附近,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出手对付那些委员带来的卫兵。很明显,玉洪洋等人在获得了圣器之后,实力远在那些卫兵之上,甚至超过了人类联邦的所有军人。以他们的能力,对付百来个卫兵显然不在话下,也不会闹出太大的动静。也正是他们顺利得手,或者说对他们的信任,杨屹才没后顾之忧,下手也就没留情面。

只是,这里面,仍然有一个问题让玉明震想不明白。

这就是,杨屹在什么时候武装了一个军团的官兵,而且这个军团还在上千光年之外?

要知道,即便是性能最强的快速侦察舰,也要进行十次空间跳跃才能在不被敌人察觉到的情况下飞到一千光年之外的地方,而且武装一个军团的官兵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

难道说,杨屹在吹牛?

当然,玉明震并不认为杨屹在吹牛,而且杨屹也没有吹牛的必要。

此外,从玉洪洋那里获得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玉洪洋统帅的那个军团已经离开了驻地,只有一个小队的官兵留下来守卫要塞,其他官兵全都按照杨屹的安排前往其他委员控制的战区。

显然,玉明震没有理由怀疑玉洪洋说的这些。

更重要的是,通过玉洪洋获得的这些消息,足以让玉明震认识到,那个军团的官兵全都拥有了由杨屹提供的圣器。关键就是,他们没有动用战舰与飞船,而是靠自身能力前往分散在两千多光年范围内的上百个恒星系。要知道,即便是拥有sss级小型原能转换器的大元帅也没有这种能力,至少不可能靠一己之力独自进行跨度超过一百光年的空间跳跃,更别说迅速到达两千光年之外的恒星系。只有拥有圣器的战兵才能在不依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独自进行上千光年的空间跳跃。

也就是说,杨屹一次性拿出了近万个圣器!

那么,杨屹到底有多少圣器?

还有,这些圣器是从哪里来的?

想得越多,玉明震心里的疑问就越多,不过心里也越发踏实,因为杨屹越强大,获胜的把握就越大。

次日,玉明震就带匆匆赶来的玉洪兴,也就是玉家的首席科学顾问去见了杨屹。

玉洪兴是玉明震的堂侄,跟玉洪洋是同辈,不过年纪跟玉明震差不多,加上是玉家的首席科学顾问,所以玉明震在他面前没半点架子。如果从重要程度来讲,玉洪兴肯定排在前五之内。别说是玉明震,就算是玉家的家主对他也是非常客气。很简单,玉家的关键技术全掌握在他手上。

更重要的是,玉洪兴跟玉玲珑的血缘最近,算得上是玉玲珑的直系后代,而且一千多年来,玉家的首席科学顾问都由玉玲珑的直系后代担任,从来没有例外过,以此确保关键技术永远掌握在最可靠的人手上。也正是如此,玉玲珑这一麦在玉家始终保持着超然地位,拥有很强的影响力。

只是,玉玲珑没有真正的直系后代,因为她是女性。

在三个一流顶级文明相继覆灭之后,大概是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为了避免玉家在自己去世之后而四分五裂,玉玲珑收养了一个侄子,并且按照传统任命其为继承人。只是,在玉玲珑留下的遗嘱当中对后代做出了严厉的限制,不但禁止担任家主,还要求所有后代以科学研究为重。用玉玲珑的遗训来说,就算杨屹是人类联邦与玉家的希望,玉家子孙也要靠自身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而能够决定玉家未来的就是科技,只有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才能屹立潮头。

毫无疑问,玉玲珑是一个极为聪明的女人。

她的这道遗嘱,不但保全了自己这一脉,还使其成为了玉家的基石,甚至可以说是玉家的中流砥柱。因为禁止担任家主,所以玉玲珑的后代没有成为其他成员的对手,而是成为了所有成员争相拉拢的盟友。更因为让自己的后代以科研为重,所以玉玲珑的后代始终掌握着玉家的命脉。过去的数百年间,不管谁是玉家的家主,都不敢忽视玉玲珑这一脉,更不可能将其排除在家族核心事务之外。即便是当初的玉擎宇也要拉拢首席科学顾问,以此获得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可以说,只要玉玲珑这一脉还在,玉家就不会灭亡,更不会有灭顶之灾。

只可惜,数百年来,历任首席科学顾问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耗费巨大的科研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果。

当然,这也不是科学顾问的责任,而是科学本身的问题。

事实上,玉家的历任首席科学顾问都尽职尽责,甚至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拿现在的玉洪兴来说,在成年之后的一百一十年中,他有一百多年在从事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参与其他任何事情,甚至没有成家。他把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不是他不够努力,也不是不够投入,而是基于已有理论的科学研究已经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