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1 / 2)

桓容 来自远方 3269 字 1个月前

宁康元年, 二月庚申, 桓大司马入葬陵寝, 朝廷追赠丞相, 谥号宣武。

葬礼依安平献王司马孚和霍光旧例, 并有象征九锡的车马服及兵矢随葬。

出殡当日, 西府军上下一片缟素, 姑孰城及子城百姓自发相送。桓容身为嫡子,和桓熙走在队前,看到路边的百姓, 听到阵阵的哀哭,不免有一阵恍惚。

无论桓大司马晚年如何,在他人生的前五十年, 的确为东晋收复疆土、维持稳定做出极大贡献。

史书评论放到一边, 抛开往昔的种种,单以今日论, 可言桓温不愧为乱世中的代表人物, 东晋权臣, 史书留名之人。

队伍中另有二十余具棺木, 其内是身殉的马氏和婢仆。

出殡之前,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抵达姑孰。马氏跪于门前,请见公主一面。南康公主并未见她, 仅让阿麦传话,葬礼之后, 会将桓玄接去幽州, 和桓伟一同教养。

“殿下应下郎主遗命,夫人可以放心。”

马氏将为桓大司马殉,一声“夫人”自是担得。

听到这句承诺,马氏在门前稽首,随后站起身,头也不回的离去。

奢望一夕破灭,终于让她看清事实。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

“夫人”又如何,不过一个空名,到头来,要舍弃亲子,随葬地下。日后如有变故,谁来看顾郎君?谁又能护他成人?

回到院中,见到手捧羽觞,恭候多时的忠仆,马氏深吸一口气,眼圈泛红,声音哽在喉咙里。

“夫人,该上路了。”

忠仆侍奉桓大司马多年,自他手刃江氏子、丧庐报仇时就在身侧。满打满算已将近五十载。其间桓温出仕,镇荆州,娶南康公主,三次北伐,封郡公,任大司马,身边的健仆护卫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始终没有离开。

哪怕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瞎了一只眼,断了半个手掌,依旧侍奉桓温到今日。

由他亲自来送马氏,可以说是不小的“荣耀”。

看着送到跟前的羽觞,马氏心中苦笑。她宁可不要这种荣耀!只求能活下去,活着看桓玄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平平安安的活过下半生。

可惜,她醒悟得太晚。

待幻境戳破,留在她面前的早已是条死路,一切都来不及了。

早知今日,她绝不会生出妄想,更不会心存妄想,宁愿和慕容氏一样,老老实实的守着儿子,哪怕是灵智有损,哪怕是……她还笑慕容氏傻,原来她才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夫人。”忠仆提醒一句,捧着羽觞的婢仆跪到马氏跟前。

同时,另有婢仆捧上裙钗簪环,请马氏饮酒前更换。

“我、我想见郎君一面。”马氏声音沙哑,脸色一片惨白。

“七郎君已送去正院。”忠仆不为所动,摆明告诉马氏,遵桓大司马遗命,桓玄将由南康公主养育教导,今后再同她无干。

马氏僵在当场,两息之后,整个人似被-抽-去骨头,当场瘫软在地。

忠仆向左右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婢仆上前搀扶起马氏,送她到屏风更衣,梳发戴上蔽髻。伺候她的婢仆都被带到廊下,每人面前一觞-毒-酒。

有婢仆不肯饮,挣扎着想要跑远,立刻被健仆捉住,弓弦勒在颈间,很快没了声息。

婢仆倒地,死不瞑目。

忠仆眉毛不抬,让人拖下去处理。

“这样的,自然不能随葬侍奉郎主。”

余下的婢仆面色如土,抖如筛糠,却不敢抗争,只能含着泪水端起羽觞,闭上双眼一饮而尽。

咳嗽声、痛呼声和抓挠声同时响起,又迅速消失。

马氏被扶出屏风,看到二十多具尸身,表情麻木,未出一声。

“夫人,请吧。”

马氏端起羽觞,看着觞内浑浊的酒水,嘴角掀起一丝讽笑。

待酒水下腹,似一团烈火熊熊燃起,喉咙间尝到一丝腥甜,嘴角的鲜红未知是胭脂还是血线。

“扶我入棺。”

马氏强撑着不肯倒下,由婢仆扶着,一步一步走到备好的棺材前,颤抖着躺了进去。合上双眼之前,马氏看向屋顶,意外发现,自己住了两年的地方,此刻竟如此陌生。

忠仆站在棺木前,看着马氏咽下最后一口气,率众人行礼。

待葬礼之后,他将携家人搬出姑孰城,世世代代为桓大司马守陵。

送葬队伍行到中途,远离城中人的视线,桓熙桓济突然发现,身边多出数名面生的健仆,心中预感不妙,正要作势发怒驱赶,就见桓容走到身侧,素袍白巾,如画的面容竟现出几分冷峻。

“阿兄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你是何意?”桓熙怒声道,“大君未入陵寝,你就要为难亲兄?此刻族人都在,你可想过后果?!”

“自然是想过,否则也不会行此举。”

桓容近前半步,语速微慢,却让桓熙的心提到嗓子眼。

“正因不想扰乱大君葬礼,不想让大君到地下亦不得安宁,不得已,只能派人看着两位兄长。还请兄长识趣些,莫要让我为难。”

桓熙脸色涨红。

“你敢这样同我说话?!”

“为何不敢?”桓容挑眉,“如果不是顾念‘孔怀之情’,不想大君刚去就让族人生疑,让外人看到桓氏不和,此刻就不是让人看着兄长了。”

“敬道,”桓济见势不好,唯恐桓熙说漏嘴甚至当场闹起来,忙上前打圆场,“你我兄弟何必如此?”

“不必吗?”桓容看向桓济,侧过身,让出两步外的桓歆,“三兄,以你之见,此举是否有必要?”

桓歆抬起头,迎上桓熙的怒视、桓济的愕然,半点不以为意,颔首道:“大兄二兄哀伤过度,理当如此,敬道所行无半分不对。以我之见,大君入陵之后,两位兄长暂不能赶往建康,需当另寻一地调养,由敬道上表,朝廷应会体谅。”

话说到这里,桓歆的立场已毋庸置疑。知道今日必定和桓熙桓济撕破脸,干脆豁出去,接着道:“建康桓府无妨交给为兄。为兄身负官职,且有大君留下数名忠仆,自然能打理妥当。”

桓熙桓济欲对桓容不利,今日未能得逞,难保不会再生恶心。

不能动手砍了,但也不能就这么放了。与其送他们去建康,不如就近找个地方看管。至于建康那里,桓歆自愿请缨。

为质又如何?

纵然是墙头草、才具一般,终归是桓大司马的儿子。且为官数载,同朝廷上下都打过交道,桓歆完全能认清局势。

只要桓容立稳幽州、手握豫州,桓冲桓豁牢牢盘踞江、荆两州,朝廷就不敢动他分毫。甚至为拉拢桓氏对抗郗氏,乃至平衡士族力量,更会以礼相待。

除了失去几分自由,日子绝不会难过。

富贵险中求。

他不如桓祎和桓容情谊深厚,早年间也犯下不少错误,好在没像桓熙桓济一样走死路,尚可以补救。

有了今天这份“投名状”,哪怕桓容不信他,却也不会为难他。

凡是有脑子的人都能明白,以桓容的年龄、才能、人望和实力,他日必能越过桓冲和桓豁,以家主身份统领桓氏。

看不清形势,早晚要撞南墙,就如桓熙和桓济。

识趣一些,尽量放下身段,总有能出头之日。

一番话说完,桓歆态度表明,桓熙和桓济皆是眼底充血。

桓容没有给两人闹起来的机会,下半段路程中,始终有健仆跟随在侧,只要稍有不对,立刻会将两人砸晕,以“哀伤过度”为由,搀扶着走完整个过程。

哀伤过度,在葬礼上晕倒,非但不会为世人诟病,反而会得来一片赞誉。

桓歆走到桓容身边,无视桓祎质疑的目光,低声道:“阿弟行事终留一线,可惜大兄和二兄不会领情。”

“无妨。”桓容没有回头,目送棺木送入陵墓,沉声道:“我自问心无愧。”

桓歆张张嘴,似想再说,忽见桓冲走来,到底将话咽回喉咙里,没有再出声。

扫过桓歆和桓祎,桓冲将桓容拉到一边,低声问道:“方才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