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谢家金堂(1 / 2)

金堂回来的第三日早晨, 那封给李恪的回信终于被送了出去, 人人都知道这信送不到李恪手中, 却还是都像真给李恪写信一样,花了十二分的精力去写。

金堂一早就叫了玉书帮他送信过去, 顺便等信收走了,再回来。

玉书过来回话时,金堂正坐在书桌后头练字, 写的是温故知新。

“少爷, 方才信使还送来了一封信,”玉书道,“老爷说,是京城的马公子写的, 叫直接给您送来。”

“哦?”金堂笔尖一顿, 墨迹在纸上晕开,这一副字算是毁了, 金堂随手搁下笔, 将纸揭了扔到一边, 道,“拿来我看看,这都多久了,难为他竟然还记得要给我写信!”

金堂接过信封, 扫一眼那封皮上只能称一句规整的字, 便知道, 这的确是马家老幺亲自动的笔。

“这字也忒没长进了, ”金堂嫌弃道,“比以前写得都差,真是白长这么几个月了。”

玉书是后来的,并不认识马公子,金堂说话时,便只能乖乖听着。倒是青梅从外头进来,笑着同金堂说道:“少爷可别说马公子,您来颍州和殿下学字之前,写得可不也就这样吗。”

“青梅你帮谁说话呢,”金堂佯怒道,“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我的字比他好了不知多少倍,还不能嘲笑他一个在原地迈步的?”

“当然能,”青梅道,“您也不消直说,只把回信写好了,保管他自个儿心里就要不高兴起来。”

“好法子,”金堂赞了一句,才拆开信封,将信纸拿了出来。

按着金堂对马公子马诚的印象,这封信里应当满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或是对于上一封回信的不满和争执,通篇看下来,顶多也就是小孩子互相打嘴炮。

不过,让金堂没想到的是,这嘴炮确实是打了,不过信里却是还说了另外一桩事情,京中有人提出,来年开春,要祭拜太后。当初李恪被扔出京城,便是与太后有莫大的关系。

作为继皇后之子,李恪当初在京中可谓是如日中天,是众人心中默认的隐形太子。便是大皇子二皇子有皇帝宠爱,在他面前,也总会逊色几分。在这样的重压下,两人合谋在重病的太后榻下放了巫蛊之物,留下的诸多线索,均直指李恪。

许是李恪年少,不懂收敛锋芒,叫皇帝觉得太过刺眼,虽然明知道李恪冤枉,皇帝也总偏袒着大皇子二皇子。李恪一方积极寻出证据,当场在大朝会上翻了出来,证明了他的清白,就在李恪步步紧逼,即将叫大皇子二皇子亲口承认他们就是幕后主使时,太后驾崩了。

为了亲侄女元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太后倒是连自己的死都算计了进去。至此,就算李恪冤枉又能如何?一切雷霆雨露无外乎君恩,皇帝当初说的那些难听话,金堂事后都不愿再去想。

一个月,大抵也就是圣旨刚到颍州,京城里的那些人,就这么怕姐夫回去?真是一群懦夫。

金堂看完,收起信纸,问:“我爹和明正他们在哪儿?”

青梅赶忙答道:“两位公子应当在殿下的书房,老爷听说是在屋里赏您前日送去插瓶的花。”

“我去找我爹,”金堂想了想道,“青梅你同我一道。”

“是,”青梅应了一声,赶忙将金堂的斗篷拿来,仔细为他穿上,才打了油纸伞,同他一道出门。

斗篷底下,金堂拿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这信在路上走了得有一个月,一个月,变数太大了。

金堂的双手不自觉交叠到一处,紧紧护着手中信纸。

雪花落在他脸上,很快化开,凉丝丝的,让他的脑子清醒不少。

他家和冯家一向要好,是因为两家都是纯臣,只忠于皇帝。但自打父亲辞官离京后,两位兄长各自支持不同的皇子,两家的关系不免冷淡许多。在这种时候,冯诚这封信,就很值得叫人深思了。

金堂这么想着,脚下步子也放缓了不少,偶然瞧见一枝梅开正好,还停下步子赏了片刻。

青梅担心金堂在雪地里站的久了着凉,道:“少爷若是喜欢,不如叫人摘了回去插瓶?”

“哪里就缺这一枝了,”金堂道,“何况这花生叫我喜欢,也是因背后衬着镂空的石窗,才显出它的特别来,要是当真折了下来,就没有如今的味道了。”

青梅见金堂一板一眼,说的十分认真,忍不住笑道:“还是少爷懂得多,我就是个俗人,也就只能想出将花折了带回去这样的俗点子。”

两人转过小径,很快到了谢父徐氏的院子。来之前,金堂就听说徐氏去了谢斓那边,还未回来,便省了去向徐氏请安的流程,直接进了小书房。

金堂进门时,谢父正在画画,画的就是金堂送来插瓶的梅花。

金堂没有打扰,而是走近看了一会儿才道:“爹你早说你要动笔,我便给你换些新的来了。”

谢父搁下笔,道:“现折的虽然新鲜,却比不上这养了两日的叫我喜欢。”

金堂靠过去,不害臊道:“必然因为这是我亲手插上的,才叫爹你如此喜欢,是不是?”

谢父瞪了金堂一眼,却没见生气:“分明是花好,就你那插花的本事,不说你糟践东西都算好的了。”

“爹,”金堂道,“有您这么埋汰自个儿儿子的吗。”

“说吧,怎么这时候过来了,”谢父装似嫌弃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