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1 / 2)

1、崇安南城门 日

天刚朦朦亮,城门旁除个别早餐店及进城卖菜菜农外,冷冷清清。此时,赵抃和毛彦志骑着两匹马,随后跟着一辆载着赵抃家眷马车缓缓地驶出了城门朝南方而去……

(字幕打出)庆历三年(1043) 崇安县南城门

(旁白):“一道圣旨,三十六岁赵抃从崇安知县被调到宜州(今广西宜山)任通判。于是,赵抃携带家眷悄悄地离开了崇安县前往宜州赴任……”

2、路上 日

赵抃与毛彦志并排骑着马由远而近走过来,载着赵抃家眷的马车紧跟而上,车后扬起了一阵阵尘土……

毛彦志不解地问:“抃兄,我们为什么要提前一天,悄悄离开前往宜州赴任?”

赵抃解释道:“为官一任当造福百姓,我们离开百姓万人空港欢送。彦志啊,我们别麻烦崇安百姓了!”

毛彦志重重地点着头:“抃兄,真是爱民如子啊!”

赵抃:“公兼而有之,不几于全乎!”说着,他两腿一夹马儿飞奔往前而去……

毛彦志一鞭,马儿紧跟而上,马车也随急紧跟,公路上扬起一串长长的尘土……

3、龙江边 日

青山绿水,山峰秀气,一条滚滚江水缓缓而下,两岸石林错落,瓦蓝天映衬在江水里一片澄碧……

赵抃一行来到江边,他和毛彦志下得马来,夫人带着儿子也下了马车,赵拊、赵扬背着琴带着鹤走过来,众人一起来到江边捧水洗尘……

毛彦志道:“抃兄,我们已经进入宜州境内了……”

赵抃点点头:“这条江就叫柳江,这里是柳江的上游叫龙江。”

夫人望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道:“老爷,你看宜州这片稻田,长势喜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宜州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

赵抃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真是光阴如箭,离家转眼已经十年了……”

“是啊, 儿,?儿,奶奶都没有见过。”夫人道。

赵抃感慨道:“也不知娘亲身体是否康健?大哥,二哥他们都好?今年收成如何?”

夫人连连点头,道:“老爷,虽然有时收到家书,总是叮咛关切之音,平安相慰之言。可这些都无法抚平老爷对娘的牵挂之情,思亲之苦。”夫人理解丈夫的思娘之情,便说:“老爷,我看不如将娘亲接来宜州……”

“知我者,夫人矣!”赵抃不能再等待了!他转身对毛彦志道:“彦志,到宜州后稍作安顿,你立马赶回衢州,小心迎护姥娘来宜州。”

毛彦志重重地点点头:“放心吧,我一定小心护送。”

“拜托您了!”赵抃感激道。

(旁白):“赵抃一行到宜州后,稍作安顿,毛彦志即刻动身赶回衢州,迎护小徐氏去了……”

4、常平仓 日

正值青黄不接之时,赵抃带着属下对州府的常平仓检察储粮情况……

常平官打开粮仓,一股浓重霉味扑鼻而来。赵抃随手抓起一把稻谷,放手心稍用力搓了搓,几粒谷子即碾碎呈粉末状,赵抃细看了片刻,便问道:“这些稻谷何时入库的?”

常平官晓得遇上懂行的官员,便如实相告:“回大人,都是四年前入的库。”

“四年前?”赵抃追问了一句。

“是的,”常平官点着头说:“尽管年年翻晒,但此地暖湿多雨,早已成陈谷了。”

赵抃默默地点了点头。

5、府衙 日

赵抃回州府急找知州商议……

赵抃道:“常平仓稻谷入仓四载,早已陈霉,须换新谷。”

知州相告说:“朝廷规定,常平仓粮食存放三年后即作耗处理,去年本该更换,可州府无钱贱买新谷,只好耽搁下来。”

“今岁如何是好?”赵抃若有所思问道。

知州无奈地说:“州府钱库空虚咋办?”

赵抃道:“如此拖下去,常平仓粮食报废不说,后患不小呀。”

知州默默地点着头。

赵抃建议道:“去岁受灾,如今正是青黄不接之时,部分乡民开始借贷购粮。不如本州向朝廷上报,开仓赈灾,置换稻谷,可否?”

“如何置换?”知州一脸惘然地问道。

赵抃道:“如今本府将粮食借于缺粮农户,等新谷收齐后加一成归还常平仓。”

知州听后点点头,但又提出了顾虑:“办法好虽好,可农户到时不还如何是好?”

赵抃胸有成竹地说:“农户借高利贷需按一至两倍归还,衙门只加一成,更为实惠。再五户借粮户之间相互担保,应无须担忧。”

“好,好,”知州一听连声叫绝:“就这么定了! ”

6、大街 日

衙役敲锣张贴州府告示……

“——,——,”衙役喊道:“皇上有旨,放粮赈灾啰——!”

衙役在墙上贴上告示,百姓纷纷围上前观看……

(旁白):“半月后,朝廷回复,宜州放粮赈灾立刻启动。知州贴出告示:三日之后,在常平仓门口开仓赈灾……”

7、常平仓 日

清晨,常平仓门前早早地聚集了来自州府各地的百姓,他们提篮、挑箩、推车挤挤挨挨,将仓门挤得密密匝匝……

这一天,州府上下所有人员都来协助开仓赈灾……

百姓们按次点名画字,搬粮称谷,秩序井然……

突然,队伍中一阵骚动……

有人喊着:“不可欺辱老人家。抢着插队,讨这个便宜作甚?”

“有你啥事,给老子一边歇着去!”一个阿混对着那人喊道。

“啊呀,你这无赖,我们大伙儿就不答应怎的!”说着,此人也不示弱便喊道:“官差大人!官差大人!”

维持秩序的兵士拨开人群,见一位老人已跌躺在地上,蒲篮甩在一边,蓬头垢面,佝偻着身子直哼哼……

兵士一看,那小子也斜着眼,抄着粗膀子正要插队……

此时,有人在队伍里喊道:“这个阿混,没爹没娘,是宜州城出了名的无赖,见官衙放粮,也来蹭些对付眼前饭食。”

众人见官差到场,赶紧搀扶起老人,让他坐在地上,搓抚揉摆照顾着。一个年轻兵士一把抓住阿混的衣领,喝道:“大人交代,依次排队,老小无欺。你,霸道欺老,官府可无粮借与你!”

阿混一听官府不借粮他,索性闹腾起来:“要不借,都没得借!”他对着借粮队伍大喊着:“你们全给我散喽!”

阿混见众人怒目相向,索性张开大手掌,嘿呦一声,用力推搡起来,呼啦啦队伍被全散倒了……

(旁白):“那个年轻兵士是刚招募入府的衙役,爱打抱不平,瞧这阿混不仅不听劝,还要横,于是他……”

年轻兵士便一拍腰上的大刀,威吓道:“你,犯了众怒,扰乱朝廷赈灾秩序,当心押你下狱!”

阿混撒泼,大喊大叫:“你今日要么借粮与我,要么押我下狱,别的本大爷一概不受了!”

年轻兵士不想与他纠缠,便退一步说:“老实到后面排队去,这事就不与你计较了。”

阿混一看他软下来,反而变本加厉:“本大爷今日插队就插定了,要么送我去牢房待着也成!”

年轻兵士一下被阿混激怒了,嗖的一声拔出刀来,对着阿混道:“放粮赈灾,朝廷大事,如此胡闹,必不轻饶!”

“不饶,不饶,带我衙门玩一遭!”阿混该寻死,扑上去还要闹。此时,不知怎么人群一动荡,没扑准,却向那刀口撞了上去,正中颈脖!阿混立刻血流如注,挣扎了几下后,倒地一命呜呼了!

放粮出了人命,常平官赶紧羁押了年轻兵士,上报州府……

8、龙江河畔 日

赵抃站在龙江畔,两眼望那奔腾不息的江水……

(赵抃接到毛彦志禀告的画外声):“自彦志奉抃兄之令,千里迢迢赶回衢州接姨娘。姨娘也思念孙儿心切,顾不得路途遥远,一路舟车,经数月奔波,赶来宜州团聚……”

赵抃得知时日,便从宜州赶赴龙江亲接娘亲。直至暮色时分,赵抃终于见到载着娘亲的小舟缓缓驶来……

船渐渐靠岸,毛彦志扶着小徐氏步出船舱时,赵抃一看,眼眶就红了。眼前娘亲一副农妇装束,衣衫规整略显寒酸,鬓发全白,背也微微有些驼起来了,眼里的笑意却难掩舟车劳累疲倦……

“娘!”四郎不顾失态地奔过去抓住姨娘的双手,跪伏在姨娘的怀里。

“四郎,娘也想你,想你们一家,这下好了,我们终于团圆了。”小徐氏爱抚地摩挲着四郎的脸额:“瘦了,我四郎为官辛苦,为百姓操劳啊,唉,为娘既心疼,又高兴!”

四郎望着姨娘心疼地:“娘,你也……”

小徐氏道:“老了,娘也老了!”

9、赵家 夜

傍晚时分,赵抃用轿子载娘亲回到官舍,夫人、赵拊、赵扬及孙子赵 、赵?都围住小徐氏,又是一番洒泪欢笑。

小徐氏动情地说:“一家人总算团圆了,大哥振家侄儿峒已满十一岁,聪明伶俐,农事虽劳碌,但一家和顺安泰。”

一家喜笑颜开,洒泪欢笑。

“开饭啰!”内屋喊道。

“快,坐好,坐好,”夫人招呼着大家入座。

赵抃扶娘亲坐上正堂道:“今晚全家好好吃一顿团圆饭!”

一桌热气腾腾的各样菜肴送上桌,四郎和夫人不时为娘亲夹菜,全家欢声笑语……

此时,一家人刚刚开始吃团圆饭时,常平官急匆匆上门来禀报……

常平官禀报道:“大人,今日放粮时,一位衙役误伤人命……”

“人已死了?”赵抃惊讶地问道。

常平官重重地点点头。

赵抃上前与娘亲附耳几句,便与常平官匆匆地赶去衙门……

10、府衙 夜

蜡光灯下,赵抃和常平官等官员讨论年轻兵士误伤人命的突发事件……

赵抃痛心道:“按大宋法律,误伤人命者须得偿命。这年轻兵士虽为公务,但处理不当,出了命案,悔之晚矣。”

常平官无奈地望着赵抃……

11、赵家 夜

深夜,赵抃从府衙回来,只见娘亲住的厢房灯烛未灭。

赵抃正欲悄悄入房……

“四郎——”娘在屋内唤他。

“娘!”赵抃叫了一声,便推开厢房门,只见娘坐在床头,并未睡倒。

赵抃走进厢房,忙为娘整理被褥,并安慰道:“娘,您安心休息,衙门里的事四郎能应对得好的。”

“四郎啊,”小徐氏道:“我儿做事哪里需要为娘操心。”她,顿了顿:“不知咋的,娘老啦,倒是在替那个孩子担心呢。”

赵抃一时没领会:“娘,哪个孩子要您老操心?”

小徐氏只顾自己说:“日间出了人命的那个小兵士,当真要以命抵命?”她两眼望着四郎:“为娘听说了,他还刚入衙门,没有见识过,又偏碰上这么个讨命的,实在可怜!”

“娘啊,王法难违,这世间难做的事多着呢。”赵抃才听明白,娘是替那个年轻衙役揪心,他摇了摇头说。

“四郎,人家也是爹娘生养的,孩儿无故遭这份死罪,爹娘也活不下去呢。”娘动情地说。

赵抃良久默默地点点头。

(赵抃画外声):“娘是用自己的爱子之心去体味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啊。自己奉请王命,为人父母官,不正是替天下的父母照顾好他们的子女吗?这一夜,赵抃彻夜难眠……”

12、公堂 日

几天后,放粮杀人案再次开庭。

赵抃传唤年轻兵士到庭,年轻兵士被衙役带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