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集(1 / 2)

1、杜甫祠堂 日

修缮一新古朴典雅的杜工部祠堂。

庆典那天,赵抃与相关官员、热心文化事业的富户隐士等人士举行庆典仪式。

赵抃向大家介绍道:“杜工部祠的重新修缮一新,意义非比寻常,不仅仅是修建一座祠堂,而是重建崇尚学习之风。杜工乃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众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赵大人这是为成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赵抃连连声道:“不不不,这主要靠热心文化事业的各位富户隐士筹集银两,另外也千方百计挤出一部分库银,经过半年多各方的努力,终于修葺一新。”

一位老者说:“为了纪念这一天,我提议请赵大人行诗作留,大家看如何?”

话音刚落,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赵抃连声说:“献丑了,献丑了。”便在祠堂东墙上即兴疾书《题杜子美书屋》: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不能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赵抃刚落笔,就传来:“圣旨到,成都知府赵抃接旨。”

(旁白):“治平四年(1067)正月,年方三十五岁,宋英宗赵曙患病不治而亡。其子赵顼宋神宗做了皇帝。这一年六月宋神宗下旨:召龙图阁直学士成都知府赵抃回京,任知谏院。”

2、后宫 日

宋神宗正与宰相曾公亮和参知政事唐介在后宫议事……

宋神宗说:“……赵爱卿已日夜兼程赶回京城,不日将可到任知谏院。”

参知政事唐介为赵抃鸣不平说:“皇上,臣认为赵抃去成都前,曾担任过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等职。根据先皇历来的做法,近臣从成都这个远离京都的重镇归来,都可以得以重用,升到更高的职任,现在赵抃继续担任谏官,不妥当。”

宰相曾公亮对唐介的意见表示支持,说道:“赵抃三次赴蜀,政绩显著,应委之大任。”

宋神宗解释道:“朕将赵抃从成都召回京都,目的就是要听取他的意见,以正朝政。令其担任谏官,也不过是为了使他表示意见方便些。朕暂且这样安排任用,有什么妨碍?”

曾公亮、唐介重重地点了点头。

3、内宫 日

神宗皇帝正在细阅各地奏章……

内侍禀报:“皇上,赵大人到!”

宋神宗马上放下奏章,道:“快,召赵爱卿进来!”

赵抃三步并两步上前,跪道:“叩见皇上!”

“赵爱卿,快快起来!”宋神宗道。

赵抃大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神宗道:“平身!”

赵抃坐下后,宋神宗问道:“朕听说赵爱卿匹马入蜀,随身携带仅一琴一鹤,这话是真还是假?”

赵抃重重点头道:“回禀皇上,此话为真!”

宋神宗夸赞道:“赵卿治蜀,为政简易,难能可贵啊!”

“谢皇上!”赵抃道:“勤政为民,乃是为官之本。”

宋神宗连连点头:“朕将赵卿调回京都,任职谏官之目的,就是要赵卿多发表些治国理政的意见,扶助朝政。当下,赵卿有何良策?”

赵抃道:“我建议在江西全面推广虔州的供盐方法,进一步扩大盐法改革试验的范围。”

宋神宗细听着,并不时点头。

赵抃接着说:“盐乃是朝廷专营物资,虔州官府从淮南统一采购供应,以每斤四十文的价格直接供应到户,以五等户夏秋税率为折钱标准加收利息,令籴盐两斤,随夏税偿还官府。这样,民间足盐,寇盗自息。”

宋神宗一听大喜道:“还有这么一个好办法,既满足了百姓的食用,堵住了盗贩私盐的歪风,又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增加。朕批准赵卿的建议按虔州的做法执行。”

赵抃道:“谢皇上!”

4、赵府 夜

赵抃正在书写给皇上的建议……

毛彦志送茶水上来道:“老爷,这是老家衢州的一种新茶叫‘柯山红’,是刚刚收到的,你尝尝看。”

赵抃接过茶碗打开盖子吹了吹,慢慢呷了一口,细细品尝道:“好茶,好茶,清香入口,回味乃浓。”

毛彦志点点头,说:“老爷,这次皇上将你调回京都,任知谏院,无非看中你既有朝中辅佐的经验,又有任各州府路长官的经历,同时,也深知朝政的种种弊端。所以,皇上望你直言辅佐朝政。”

赵抃指着所写建议道:“我正在上书向皇上提出了‘任道德,委辅弼、别邪正、去侈心、信号令、平赏罚、谨机密、备不虞、勿数赦、容谏诤’的三十字建议。”他接着说:“说明白点,无非就是在用人的问题上,要使用有道德的正直之人;在人事管理上,要号令明确,赏罚分明,不优柔寡断;对待国事,要注意保密,对兵衅灾祸要常备不懈;统治者自己还要严明纪律,注意听取大臣们的不同意见等。”

毛彦志不时点头。

赵抃还说:“在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只有节约各种开支,才能增加朝廷的储备,使国家富裕,百姓安康。”

毛彦志点头:“立即禀送皇上。”

赵抃重重地点点头。

5、御书房 夜

宋神宗正看着赵抃写的三十字建议。他越看越喜悦,不时地重重点头。

(旁白):“虽然赵抃的意见只能算得上是改进或改良,但对年轻的宋神宗来说,已经是十分新鲜了。故而宋神宗十分重视赵抃的意见,对其的建议多见纳用。”

6、宫殿 日

一天早上,文武百官上朝。只见公公大声喊道:“赵抃接旨!”

赵抃出列,跪地。

公公宣旨道:“朕膺昊天之眷命:官员赵抃自上任以来,刚正直言,弹劾权贵,铁面御史,护我朝纲;一琴一鹤,三度守蜀,勤勉政事,造福一方。为官清廉,乃社稷之福。特命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钦此!”

赵抃连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下圣旨。

7、宫殿外 日

赵抃与一群官员下朝,官员们纷纷祝贺赵抃升任为参知政事。

官员甲:“恭喜赵大人,升任正二品参知政事……”

官员乙:“……这样,赵公与富公、曾公、唐公一起同心辅政,我大宋大有希望啊!”

官员丙:“神宗皇帝继位一年来,开局平稳。现在大宋王朝人才济济,既有位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也有跃跃欲试的青年才俊。当前,就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赵大人,你看呢?”

赵抃道:“感激思奋。我赵抃定为大宋王朝尽心尽职,为国家之事想方设法,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众官员频频点头,为赵抃之言十分赞赏。

8、后宫 日

宋神宗踱来踱去在思考着……

(旁白):“年轻的宋神宗继位一年来,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他迫切需要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实现这个梦想……”

此时,内侍喊道:“赵大人到!”

宋神宗转过身道:“宣他进来!”

内侍喊道:“宣赵大人进宫!”

赵抃匆匆而来:“叩见皇上!”

宋神宗:“坐。”

赵抃:“谢皇上!”

宋神宗开门见山地问:“赵卿,你对王安石的看法如何?”

赵抃沉思一会儿道:“回禀皇上,此人早年就议论高妙,慷慨激昂,有革除弊政的志向……”

宋神宗点了点头。

赵抃接着道:“他曾给先王写过万言书,谈效法先王政治的观点,实际上是效法其施政的立意。他之所以要借助祖宗之法的名义展开,无非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便于放开手脚实现理财之道。王安石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改革领军人物,是个相才。”

“哦?”宋神宗没想到赵抃是这样看好王安石:“赵爱卿,不瞒你说,你是第一个支持我重用王安石的人。朕先前找过朕的老师韩维,韩先生要朕多听听元老们的意见,紧急事情可以拍板,其他的缓图之。别把手伸得那么长,不要亲力亲为。你说,叫朕不要干事,那朕还当什么皇帝?”

赵抃道:“大宋建国一百多年来,历经快速发展,也造成官员安于现状,贪图享受的局面。只要社会不动荡,就得过且过。每当灾荒之时,朝廷就大举招收流民为兵,不允许有任何动乱的苗头。”

宋神宗静静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