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量子比特的原型机,已经作为成果交付给了各个部门。
而现在燧石科技的前沿计算研究所还在不断钻研更高的量子比特量级。
量子计算的运算核心,并不是在所有的计算领域都是最优解。因此,通用型的量子计算机,也最好是和传统的计算架构一起运行,进行灵活配置。
当然,既然说是量子计算机,最核心的当然是量子计算芯片。而它搭配的cpu,也需要依据量子计算芯片的特性进行重新设计。
因此,现在燧石科技的量子计算机项目组,已经扩充了不少人。
核心成员除了林耀东、倪光北、王随振、白杨、宁奇玮,还多了廖青山、刘汉豪、林东。
对新加入的人来说,知道燧石科技已经搞出了这么恐怖的成果,都有一种历史使命感。
这真的就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划时代产物了。
而且,突破不是现在才完成的。
现在,这帮年轻人已经开始在着手进行通用型的架构设计,然后推进具体的工艺了。
在小会议室上,顾松说道:“这是制定规则的机会。因此,牵涉到的东西会很多。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确定架构和第一代操作系统。架构里量子计算芯片的量产工艺,一开始并不需要太高的量子比特量级。”
廖青山有些弱弱地问:“不需要太高是多少?100量子比特……算力已经很夸张了。”
顾松摇摇头:“那还要保真率也过得去啊。怎么着也得到千这个量级。”
林耀东说道:“一年的时间下来,纯堆数量不考虑量产工艺,也快接近这个量级了。但现在,更难的却是算法体系太弱小了。这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得了的。可惜张庆平院士没办法加入进来。”
宁奇玮有点难过地说:“我太弱了,在这方面差得太远。”
顾松知道这个情况。
完善的算法体系,他这里自然也有。但这是很基础的理论研究,不是他之前往外秀的领域。
直接拿出来,不合适。
但张庆平院士,也确实无法加入燧石科技,进而参与到量子计算机项目组这个阶段的研究中来。
“这个我来想办法吧。”顾松先搁下了这个问题,继续讨论其他的难点。
这个事情,还是只能和张庆平合作。
张庆平是参与过早期研究的,知道量子计算机的存在。
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交由他手上,再拆解为具体的数学问题,由他调动数学家们进行研究。
这个做法,就如同当时的纪总工程师做的一样。
那个时候,纪总工程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也只能把问题拆解得很具体,让顾松来参考。
不同的点只在于,纪总工程师是真的觉得是问题,很难搞定。
而在顾松这里,他有答案。
可怎么把这些答案,巧妙地让张庆平得到呢?
顾松毕竟不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啊。
妖孽、天才,也得有个限度。没有伏笔,到处浪秀,会被gan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