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想辞官回家,前天还说想龙虎寨来着!
阿三脑海涌起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心里当即有些发慌,他知道无尽向来是胆大,而且做事向来果决。
次日,长安街,翰林院。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令天下人趋之若鹜的衙门只有五品,比鸿胪寺还要低一品,而且衙门前很是平常。但是确实不容小窥,翰林院负责修书撰史,考义制度等,往往还是乡试中的主考官,地位极是清贵。
尤其是翰林院作为皇上的顾问机构,参加到国家大事中去,而让这翰林的官员既知史,又懂治国方略,故而成为国家治理真正的实用型人才。而到了今朝,更是被称为了储相之所,凡要入内阁必须要在翰林院任过职。
不仅是朱朝的翰林院地位高,在各朝各代中,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叶无尽记得相当之清楚,他出具吏部的堪合,才走出到翰林院的大院,身后就传来了一阵骚动。
“圣旨到!”
一个公公带着两位小太监走了出来,站在了门前台阶上,一脸的倨傲地高喊。
几乎就在一瞬间,里面就走出了一帮官员,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出来的叶无尽,目光全部放在了那位公公和他手上的金黄圣旨上面。不过脸上都较为镇定,翰林院来圣旨不是什么稀罕事。
“翰林院修撰叶无尽何在?”
那位白净的公公没有急着宣旨,而是望着人群,大声地问道。
翰林学士身穿着五品官服,但是颇为文人的气质,他目光环视一圈,正要回复这位新科状元还没来报道时,一个年轻人的声音却是恰好传来“我在”。
“请上前听旨!”
公公望向叶无尽,脸色微缓,冲着他和蔼地说道。
但是他脸上很快就变得肃穆,将手中的圣旨徐徐展开,而大家看到那个圣旨,在给叶无尽让出一条道后,翰林院的众官员都是纷纷跪下。
叶无尽上前听宣,倒是有些稀奇,他是第一次如同近距离地看到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院修撰叶无尽才学八斗,乃惊世之才,深得朕心,……特命西南青水县知县,赏白银百两,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叶无尽谢主龙恩!”
众人跪地,而叶无尽是现学现用,将从鸿胪寺学的那一套,恰好用上,对着圣旨进行谢恩。
只是大家再起来时,眼神复杂地望着这位新科状元。次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却是突然间被贬到了西南,做一个小小的知县,这简直是不能再糟糕的结果了。
得罪皇上了?
不少人都是摇了摇头,默默地回到了后面办公。本想着巴结这位前程似锦的叶六首,但是谁能想到,这位璀璨如同烈日的新贵,却一夜间就陨落了。
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令到世人皆惊!
西南在他们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个野蛮之地,那里的乱民甚多。到那里当一个知县,没有油水不说,还可能丢了性命,这是三甲进士都不愿去的地方。
只是事情很快就有了改变,大家突然发现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叶无尽是青水县人。
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的流官制度,是华夏延续了两千年的一个古老传统。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朱朝在开国之后,就实行了这种流官制度,将全国划分南北区域。不过后来这种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将这个尺度放宽,规定除了学官之外,不得官本省。
宣德年间,皇帝授予杨恭左布政使一职,可是遭到了吏部的坚决反对。说只有陕西的这个职位是空缺的,可是杨恭是陕西人,因此抗旨不遵。当然,这毕竟是皇权至上的国度,这事最终还是给办了。
现在嘉靖要将新科状元放回乡里,这看似贬谪,但却似乎又包含着褒扬的味道,让人一时间完全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