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朱济世正铁青着脸,对满脸都是委屈表情的罗香梅道:“朕就是为了夯实大明的国本才要改革科举的,这次改革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朕这么做不是为朕自己,而是为了雄儿的将来!科举牢笼智士的用处你一个当过两次摄政的皇后真不懂吗?香梅,你是去过英吉利、法兰西的,是知道西洋列强之强盛的……现在已经不是关起门来自以为是天朝的时代了!现在是列强争霸的战国乱世。列强的一国精英或是搞科学发明,或是经营工商为国家创造财富,或是从军打仗为国拓疆。而我大明的精英都在做什么?读四书五经,这书读几遍就够了,用得着读一辈子?”
罗香梅劝谏道:“改革科举之事可以慢慢来,何必急于一时呢?现在西边儿还没有平定,国内也不安稳,万一捅出什么篓子……”
朱济世发脾气了:“有篓子朕不怕!眼下四海还算太平,奕欣自请撤藩,太平天国也肯向朕低头,所以正是改革科举的好机会。而且朕的军队不是满清的八旗兵,都是枪林弹雨出来的精锐,对朕也忠心耿耿,因为是朕给了他们衣食,给了他们土地,就是最小的小兵也有40亩田,每月还有3块钱菜金,自古以来有哪个皇帝会给小兵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还没有忘记朕的恩情,还当朕是衣食父母,所以朕什么篓子都不怕!”
罗香梅轻轻咬着自己的嘴唇,她已经有点后悔自己刚才那一番劝谏了。虽然她心里面还是非常担心。她觉得朱皇帝这一次的动静真有点大了。上回四川罢考的风波才过去。现在万一再惹出一个东南八省罢考风波怎么办?科举考试设立年龄上限和参考次数按说是没有什么——一个秀才要是考了三次都没中。到了三十岁还是个白丁,那的确是该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了。
但是读书人其实也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同时也是一张保护伞!科举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生命不止,考试不停。只要有口气在就能不断考下去,说不定下次就中了!而有这样一个“下次”存在,读书人在乡村的地位就要高人一等。那些大户人家的读书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士绅身份就是建立在同官场的联系上的。而下次可能高中做官,更是其中最要紧的一层联系。
这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了这种可能性,那些暂时落第的书生才能去结交已经高中做官的书生,彼此结成一党,互为援引,这样才能进而掌控朝堂,退而把持乡里。现在大明朝堂上的湘湖党就是典型的士绅集团,他们在清朝的时候也不是人人在做官。但是人人都有做官的可能,所以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物。只要有谁中了进士。在朝的湘湖党人就会大力提拔后进,在野的湘湖士子则会去充当幕僚。为其奔走。而在老家没有出来的士子,则靠着那些在朝或是充当幕僚的同学同乡的庇护横行乡里做他们的大地主。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那些明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中不了秀才的地主老财,也会整日抱着书本苦读,一次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为的就是能留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保住自己的士绅身份!要是没有了这层身份,他们再想偷逃田赋税款欺压平民可就困难了。
而现在朱济世想要用28岁这个年龄限制,把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拦在士绅圈子之外,同时也绝了他们考试做官的念头。由此可能产生的反弹和乡村社会的震荡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即使晓得科举制度毛病很多的左宗棠,在听到朱济世提出的改革意见之后,也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未果之后,又请出皇后罗香梅出来“委婉”劝谏。不是不让改,而是要慢慢改……比如花个20年时间,分几步改革到位。
可是朱济世哪里能容举国的精英无所事事20年?那可是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啊!而且他觉得自己现在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最强的时候,大明朝也是百业初兴,正是大家做事情最上心的时候。现在不改,20年后自己没准就懈怠了要求安稳了。即使自己不懈怠,大明朝堂上的官僚主义作风肯定比现在厉害不知道多少倍!
更让朱济世感到担心的是,20年后的大明军队,还会像现在这样拥护自己吗?官兵授田制是不可能一直执行下去的。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授予,就算能从俄罗斯和中亚夺取到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的价值也不能和温暖湿润的南方相比。就是授予士兵,他们都不一定肯要。
所以朱济世在科举改革上的态度就极为强硬,改革必须立即启动!而且一步到位,没有什么过渡期。下面的士绅如果想造反就请便,不想造反就该考试考试,考到28岁还不中就该干嘛干嘛去。大明朝给士绅当官的机会已经够多的了,再考不上说明没有当官的资格,何必再勉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