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要求。
既然要支付薪酬,自然得签署劳动合同,只有合同才能够保证德方派遣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工作期间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
只是,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于补偿金额。
要知道,对于缺钱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如果能够获得高额补偿,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
当然,这就意味着需要派遣足够优秀的科研人员去中国工作。
在得到了德方的正式答复之后,顾祝同一口气罗列出了二十二项科研支援项目,其中就包括核技术。
这个时候,德方提高了警惕。
虽然当时顾祝同提出的另外二十一个科研项目也很关键,比如获取由宝马公司研制的喷气式发动机,但是这些项目基本上都属于战术性质的,即只能增强中**队的战术能力,而无法提高中**队的战略能力。
显然,核技术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研制出原子弹,但是已经完成了原子弹雏形的制造工作,而且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了初步了解,哪怕这个了解并不是十分正确。也就是说,帝**方已经知道原子弹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足以左右战略均衡,更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而中国获得了原子弹,就等于中**队的战略打击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中**队的战略打击能力本来就强于德军。
可以说,如果中国提前研制出原子弹,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根本没有机会与中国争夺世界霸权了。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核技术上援助中国。
可惜的是,在经过了艰苦的谈判之后,特别是在顾祝同反复强调,这二十二项科技援助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项,中国当局都不会签署与之有关的任何协议,也就不可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经济上的援助,结果德方、特别是帝**方不得不在核技术方援助上做出让步。
当然,这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这就是,帝**方对核技术的认识依然很不全面。主要就是,由帝**方主导的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以失败收场。
可以说,这次失败的试验,直接左右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要知道,如果不是这次试验最终失败,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四八年初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核武器项目,如果没有获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恐怕要到一九五零年才会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获得两年的核垄断优势,而在这两年中,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宣告结束,新的世界格局也将诞生。掌握了原子弹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在综合国力上仍然远不如中国,也至少能够获得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正是如此,战后才有人认为,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改变了历史。
当然,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直接导致帝**方、特别是军方高层对原子弹的认识走向错误的极端,即不认为原子弹能够改变什么。
这样一来,自然认为核技术算不上是重要科技。
在德军高级将领看来,如果能够通过核技术支援获取一笔丰厚的汇报,远比把这项技术锁在保险柜里划算得多。
此外,德方做出这样的让步,还与中国的情报机构有关。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早在一九四六年,中国的情报机构就渗透到了德军高层,以各种方式来影响德军对核武器的认识。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涉及到核武器的情报事件做了一次彻查,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帝**方的核武器项目开支有很多不明之处,大约有一亿帝国金马克的科研资金去向不明,还有近一亿的科研资金被用在了毫无意义的地方,而核武器项目的总投资总共还不到十亿帝国金马克。也就是说,这两笔说不清道不明的资金就占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显然,有人在经费上做了手脚,造成科研开支严重偏高,最终由此导致核武器项目的开发进度严重放缓。除此之外,帝国情报机构在调查中还发现,负责组装第一枚核爆炸装置的科研人员中,有数人涉嫌与中国情报机构有染,而且其中肯定有两人被中国情报机构策反。也就是说,帝**方进行的那次失败的核爆炸试验,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情报机构的杰作。
总而言之,帝**方对核武器的认识严重不足。
由此,顾祝同在柏林收获了最重大的成果,即当年年底,就有一百二十七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物理学家与核武器工程师前往中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