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技术不足影响,德军在发展轰炸机的时候,采取了跟踪战略,即根据中国轰炸机的性能来确定新式轰炸机的性能指标。
显然,采取跟踪发展战略的不仅仅是轰炸机。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德军在大部分军备项目上采取的都是跟踪战略,即便是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也不例外。
要知道,在喷气式战斗机发展到第四代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相比的差距就显得非常明显了。关键就是,在采取跟踪战略的时候,德军不可能掌握技术主动权,也就无法为新式武器装备确定技术标准,只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从而在以新技术为根本的竞争中难以超越中国。
当然,这并不表示德军在所有装备的研制工作中都采用了跟踪战略。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德军就算没有领先优势,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并没有跟随中国的步伐前进。
只是,德军在大部分装备项目上采用的都是跟踪战略。
当然,这两种发展方式在帝国海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对而言,在冷战期间,中德军事力量中,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就是海军。
问题是,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典型的大陆型国家,而且处于被中国包围的尴尬境地之中,德军也需要一支海军,至少是一支能够在大洋上给中**队制造麻烦,最好是能够与中国海军抗衡的强大海军。
当然,帝国海军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帝国的国力无法支持所有军兵种全面发展。
说白了,帝国需要一支强大的陆军来控制欧洲大陆。需要一支强大的空军在未来战争中支持陆军作战、以及对中国构成战略威胁,而帝国的国力并没有强大到在支持建立起强大的陆军与空军之后。还能够打造出一支能够与中国海军匹敌的强大海军,因此帝国就必须在国防建设上有所取舍。
大战结束之后,受现实局面影响,特别是英国加入了以中国为首的同盟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暂时放弃海军。
当然,关键还是,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同时,帝国无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整个五零年代,帝国海军一直在吃老本。即以维系在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舰队,并且保证舰队正常运作为主。
在这十年间,帝国海军唯一的投资就是发展核潜艇。
有趣的是,这也与中国海军有关。
这就是。中国海军在战后率先建造了核潜艇。而且立即认识到了核潜艇的价值,随后开始大力发展核潜艇。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认识到了核潜艇的重大价值。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核潜艇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有效的破交武器,也是一种可靠的战略威胁力量。
这就是,战略核潜艇在国家核战略中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要知道,在冷战结束之前,战略核潜艇在中德双放的三位一体核战略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凭借强大的生存能力。战略核潜艇获得了双方的高度重视。
当然,帝国海军也有发展潜艇的传统。
别忘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是作战最为勇猛的部队,而且为击败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潜艇领域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因为同时起步,而且中国当时拥有的潜艇并不算先进,在与潜艇有关的技术上也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好多少,所以在这场竞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反而拥有先发优势,只是这个优势没有能够保持下去。
事实上,凭借较为雄厚的优势,帝国海军在发展潜艇的时候走上了一条与中国海军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帝国海军的潜艇更注重生存能力。
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在大战期间的惨重损失有很大关系。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帝国海军潜艇兵是大战期间作战损失最大的兵种,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潜艇兵在战争中阵亡。与之相比,其他部队的伤亡比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比如轰炸机部队的阵亡率只有百分之十二,装甲部队为百分之十七,水面舰队为百分之十四,即便是以高风险著称的空降兵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战后才格外重视潜艇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