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包裹也不是自己拿回来的,而是队里的妇女主任或者是大队长去公社的时候帮忙带回来的,每次队里的干部给她送包裹都是老大一个,看得人眼红不已,甚至她的包裹到了的时候还有村里的小孩会过来围着她。她偶尔也会让那些小孩帮她做点什么,比如说捡柴和割一些草,然后用糖来交换。她不喜欢这种水果硬糖,换给小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双赢。
黎秋和蹲在院子里伺候知青院的姜越打了声招呼进了自己的小房子。
知青院的自留地打理和做饭一样都是有安排的,黎秋被分配到和余红英一组排在第一轮,不用几天就又要轮到她了。
根子叔早就做好了她要的家具,根据北方的情况协商后衣柜变成了炕柜,除此之外还做了一张带柜子和抽屉的写字桌,一大一小两张靠背椅,一个小饭桌和一个洗脸架,一个衣帽架,此外根子叔还额外赠送了八个木制衣架。跟石妮儿说的一样根子叔不收钱,因为做家具的木头是根子叔出的,所以黎秋给了根子叔十斤白面。这个分量的细粮如果是换成粗粮能翻个三倍,够根子叔一家吃上一段时间了。
现在小房子里炕上放着一个炕柜,里面有黎秋常穿的衣服和毛毯,帽子等衣物。
窗户下边靠墙的地方是一张写字桌,桌子的两边靠着两面墙,写字桌的抽屉里放着书,纸,笔,柜子里放着首都寄来的麦乳精,罐头,水果糖还有一些自己买来的糕点等吃的。写字桌前放着一张大的靠背椅。
写字桌的旁边是一个背篓和衣帽架,上面挂着她的那件军大衣和空枪套,军用水壶以及木质衣架。
正对着床的扇墙离门不远的位置是垒好的小炉子,小炉子旁边放着用厚纸箱装好的煤球,再过去一点是小饭桌,桌上放着饭盒和筷子,桌前有一张小靠背椅,另一边放着一个暖壶。
再过去两扇墙的夹角立着一个洗脸架,架子上面放着一个脸盆,洗脸架底下的空位里放着一个洗澡桶,洗脸架上面挂着两条毛巾。旁边还用一块帘子拉出了一个比较小的位置供黎秋洗澡。
知青院没有单独的洗澡间,北方冬天冷平时都是擦一擦,偶尔自己烧了水在自己的卧室里面草草解决,夏天的时候可以去队里特地修出来的洗澡堂洗澡,水自备。黎秋既不想去洗澡堂也不想去女知青的房间凑打扰到她们,索性自己弄了一个小洗澡间。平时的时候拉开帘子房间还是那么大,洗澡的时候拉上帘子锁上门也很好隐蔽性。哪怕她可以在空间里面洗澡,平时还是要打一点水装装样子。
黎秋打理好了自己,然后从柜子里把自己准备好要寄出去的东西拿出来检查一遍,想了想又从空间里拿了几件东西出来打包好放进背篓里,这才拿着饭盒出去吃饭。
第6章
次日一早,黎秋找大队长请了假去县城,这段时间地里的小麦都种下去了,其它的作物没有那么赶知青们休息一天也没什么,大队长痛快的批了假。
黎秋背着背篓拿了假条就往公社赶,和她一块请假了的还有余红英,刘美玲,胡卫国,张志远,姜越几个知青,石妮儿这一回没去,只托了黎秋给她买一根红头绳。
这一回农忙石妮儿弟弟放了农忙假从县里回来了,不用石妮儿再去送粮。从公社到县里一来一回的车费要一毛钱,队里的老乡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儿都不会费这个钱去县里。
同行的男知青帮着女知青背背篓,黎秋的背篓被姜越背在背上,身上空无一物一时间走路都快了许多。
坐着班车摇摇晃晃的到了县城之后,一行人也没有分开集体前往邮政局。几个知青们都有要寄回家里的信,像余红英还有攒了许久的钱票要寄回家里去补贴家里的爹娘弟弟妹妹。知青们每个月都有知青补贴,但是不多,一个人吃一个月都很难,余红英可以省下那么多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
黎秋要寄的东西的东西比较多,有三个包裹。她不用寄钱票,三个包裹里装着的都是跟队里的老乡换来的腊肉,有野猪、飞龙、兔子、狍子,还有一些黄豆,花生,野菜干和蘑菇干以及她自己添进去的芝麻油和花生油。
三个包裹连同信一块分别寄到三个地方,一个是黎老元帅那里,一个是一号首长那里,还有一个给专门帮她跑腿寄东西的警卫员。三个包裹给的人不一样,里面装的东西也不一样,黎秋都仔细斟酌过了才决定好怎么分配的,既能表明心意也不会太出格给团结大队的老乡以及自己带来麻烦。腊的野味也是队里分配下来给队里的社员的,并不是挖墙角。
她的几个大包裹看的余红英胡卫国张志远几人眼馋不已,刘美玲和姜越两个人倒是比较淡定,黎秋也能明白为什么。
刘美玲是家境使然,说通俗点就是自己也能有所以瞧不上。姜越是真的成熟沉稳心态好,也隐约能猜到一些黎秋的背景所以不惊奇。
几个人寄了东西之后直奔百货商店,男知青对百货商店里的东西倒不是什么很心动,蛤喇油和雪花膏他们用不上,大老爷们的也不会保养脸,别的糖果糕点又要钱又要票买不起,不要票买得起的也不想去费这个钱,有这个钱攒下来干点啥不好啊。所以男知青们也就买了生活必需品,这年头虽然不兴什么牙刷三个月一换,可是牙膏还是要买的,男知青们买了牙膏之后就站在一边等她们。
而女知青们到了百货商店直奔蛤喇油和雪花膏放的地儿,黎秋跟在后面不着急,她的空间里有很多的护肤品,而且她的木系异能和治愈系一块儿结合起来用能提取很多植物精华,用起来又有效又没有副作用,所以这些东西她都瞧不上也不会去用。
蛤喇油都有长的像贝壳一样的硬壳壳装着,而雪花膏有小铁盒子装的,一盒子两块钱。也有带盖的大瓶子装的,这种可以散卖,想要多少百货商店的销售员会给你称,不过要自己带装雪花膏的东西来装,百货商店不提供盛放物品。
这还是县里的百货商店才有那么足的货,要是公社里的供销社很多东西都不齐全的,平时买个蛤蜊油供销社有时候都会断货,知青们也不爱往供销社去。
刘美玲财大气粗的买了一盒小铁盒子装的雪花膏,余红英眼馋的看着柜台上的铁盒子,最后买了一瓶蛤喇油。
黎秋不需要这些,她掏出粮油本把这个月的副食品都买了,布票是一年过期的暂时不慌动,可以先攒攒到时候扯一块大一点的布,她也就没管了。但是副食品不一样,这些票券的使用期限短不用就浪费了,现在买来就算她不吃也能用来跟队里的小孩子做交换。
其他知青看着黎秋买的东西暗暗咂舌,等东西都买完了之后几个人才去粮站买粮,知青院的知青每个月都有四斤粗粮补贴,黎秋她们这批新来的知青大队长也帮忙申请了,从下个月开始黎秋她们这批新知青也会有粮食补贴。
四斤粗粮不多,要是敞开了吃估计不用两天就能吃完,就算是配着知青们干活公分分下来的粮有些知青都不够吃。但是有好过没有,四斤粗粮到了冬天不上工的时候省着点吃能吃上好几天。
到了粮站知青们挨个买了粮食,黎秋也把自己的粮票用了。这一回没有了大米,黎秋扎面口袋的时候问工作人员:“同志,请问大米我们这里还会有供应吗?”
“大米我们这里的人都不爱吃,来了也不怎么换,就是有些人会图个新鲜,我也不能确定会不会再来。”那个工作人员恰好是上个月接待黎秋的,对她还很有印象,毕竟一个月能拿三十几斤细粮的知青就她一个,想不记住都难。
黎秋也不意外,在后世的时候北方人也是吃面食的多,她以前有个北方同学,吃了两三天大米饭就要去吃馒头面条,不吃他就觉得自己浑身没劲儿,这还是在他天天早上吃馒头啃包子吃面条的情况下才能坚持个两三天。
她的三十一斤供应全要了白面,在工作人员说了到时候要是有大米来了就给她留一些的时候向他道了谢,然后到隔壁生肉站买了几斤肉。
肥肉这个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了,猪板油更是不用想,生肉站内部就能消化。那东西好炸油,炸出来的猪油喷香,平时做菜放一点就跟加了肉似的,炸油剩下的猪油渣还能炒菜吃,那也是肉菜。家里富裕一点的还会拿了猪油渣加一点白糖拌一拌给孩子当零嘴,当然也没得多,一个孩子也就一两块,多了大人舍不得。
黎秋也不在意,要了两个猪蹄儿和几斤瘦肉,剩下的一些一层肥一层瘦的五花肉和排骨黎秋也都要了,把带来的背篓装的满满的黎秋才收了手。
姜越作为老大哥看着黎秋欲言又止,想要说瘦肉没有肥肉那么有油水又不好开口,毕竟也不花自己的钱不花自己的票的。他也没想过黎秋不好肥肉那一口,毕竟这年头有谁不喜欢肥肉的,最后他索性帮黎秋背起了背篓。
黎秋推辞了好几次都没犟过他,到后来还是姜越背着黎秋那个几十斤重的背篓,黎秋背着姜越那个不到六斤的“空”背篓。
一行人买了票上了车,没坐多久车子就摇摇晃晃的往红旗公社走。黎秋的位置靠窗,她撑着脑袋看着外面。
一辆军用吉普和班车擦肩而过。
黎秋看着军用吉普上副驾驶坐上的人愣了愣。
那个人怎么那么像自己的病友?
她皱着眉正欲在看清楚一些,吉普车已经开远了。
旁边的余红英那胳膊肘轻轻撞了撞她:“怎么,那车子上的人你认识?”
黎秋摇了摇头:“就是觉得眼熟。”
余红英哈哈笑了两声:“红旗公社有一个部队在驻扎呢,经常都能看到有军车从这里过。”也是因为这个红旗公社到县里才有班车,毕竟不是哪个当兵的都能坐的上军车的,万一要回家探亲或者是请假去县里做个什么还是得靠别的车子。
“离我们近吗?”
“近,可近着呢,其实就在我们大队后山过去的几座山的山窝窝里。”这个年代的人对当兵的有种天然的好感,余红英一点也没有怀疑黎秋的意思,竹筒倒豆子似的就把自己知道的全说出来了:“有的时候队里的人进山走远一些,还能听见军营里的号子声,不过上面也有规定,属于他们的地方我们不能随便去,不然也不会只有那几座山给队里摘野菜采蘑菇。”
她老家可都是山,也没有驻军,平时队里的人只要不挖墙角随便进山都行完全不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