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邓支书杨队长共同出了一个谜(1 / 2)

春柳湖上 杨远新 1553 字 1天前

第五节 邓支书杨队长共同出了一个谜

姑娘心情激动,眼前不禁重现远行碧莲河的情景。

今天清晨,她和李清波、朱天湘持了春江哥的特别介绍信,驾驶1号机动指挥船,从鲤鱼嘴码头出发,驶出春柳湖,穿过沅水,从东向西,天明时分抵达新兴嘴,钻过那座水闸,进入碧莲河,直达老渡口。

王萍调度1号机动指挥船缓缓减速时,她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座青石板桥横卧碧水清波之上,联结常德与龙寿两地。她兴奋地对两个同伴喊道:

“你们看,那里有座青石板小桥。”

李清波、朱天湘回应说:

“看见了,这座小桥是碧莲河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王萍说:

“史书上记载,这座桥承载了千年的历史风云,见证了洞庭湖几百年的变迁。是一座风雨桥,是一座彩虹桥,是一座连心桥,是一座发展桥。”

朱天湘说:

“古桥往西一点点的地方,有一座楚武王修筑的古皇城遗址,应该是龙寿县最早的城市。相距1800多年后,农民起义领袖大圣天王杨幺在皇城旧址上建起了紫荆城。如果起义不被岳飞镇压下去,800多年发展下来,这里如今就是一座大都市嘞!”

李清波说:

“难怪老渡口这个地方风光如画啰!”

王萍说:

“不仅风光如画,文化底蕴很深,充满了神秘与神奇。我们争取挤时间上古桥,进皇城感受一下吧!”

李清波和朱天湘异口同声道:

“那太好了!你是这次碧莲河之行的领头人,我们听你安排。”

王萍说:

“看工作进展情况再作决定吧!”

说着,她和李清波、朱天湘把1号机动指挥船停靠李清凤码头,上岸,望着矗立在田野上的大约有半里路长的一栋特别显眼的木板瓦房奔去。据春江哥事先介绍,那里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熊家铺小学,也是熊家铺大队的办公所在地。

三个年轻人,没有经过打听,路上巧遇了熊家铺大队党支部书记邓应林。因为他们知道,邓应林身材魁梧,背脊微驼,无论检查全大队所属12个生产队的工作,还是上聂家桥公社开会,都是走到哪里,手上一只粪箕跟到哪里,顺便收捡猪粪牛粪,一个人做出了两个人的事。由于邓应林有这些明显的特征,被三个年轻人一眼就认出来了。

他们与他打过招呼,作了自我介绍,然后递上黄春江写给邓应林的一封求援信。

邓应林拆信,细看。他没有进过学校门,现有的文化知识全凭参加革命工作后刻苦自学掌握的。很多复杂的字,他能准确地认,但不能准确地写,而是用他自己创造也只有他自己能分辨的符号替代。所以他传达上级精神,原原本本,绝不走样。他作报告,有根有据,有情有理,风趣幽默,社员们总是听得哈哈大笑。

这时,他站在三个年轻人面前,手捧黄春江写给他的信反复看了两遍。

邓大哥应林支书:

现特别委派我大队王萍、李清波、朱天湘三同志上门求援,因春柳湖新渔村建设需要大量的红砖青瓦,向外购卖,缺乏资金,只有自己动手加工砖瓦,才能真正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春柳湖的泥土制砖制瓦缺乏粘性,必须添加一定配比的金刚泥。你大队老渡口生产队的金刚泥以其高粘度而蜚声省内外,成为抢手货。请求您支援百吨金刚泥,帮助我们克服制砖制瓦遇到的难题。至于所需费用,等到春柳湖年底开湖起鱼后一并结算。

理应我本人亲自上门,但因诸多锁事缠身,难以脱开,只好委派三位得力助手持信求援,不胜感激!

此致

革命的敬礼!

黄春江

1966年9月29日

邓应林读完信,放进口袋里,对三个年轻人说:

“接到我屋里吃早饭去呀!”

三个年轻人敏捷地回应说:

“多谢邓支书!我们打渔人走到哪里,干粮带到哪里。不仅早饭吃过了,就连中饭都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