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弟子(1 / 2)

眷属难成 晚来风徐 3566 字 13天前

华清书院更像是一座精致的私人庄园,并不像普通的书院那样古板。

里头五步一阁,十步一廊,种着奇花异草,参天古木,当真是一步一景。

阮清和阮霏跟着导引的弟子进了西厢的跨院。

那弟子也就十二、三岁的模样,穿着青色袍服,头戴襦巾,虽是垂眸敛目,却行动间自带风流倜傥的气质。

他微微一揖,道:“请二位姑娘稍候。”

阮晴和阮霏也就点头,而心的等候。

想必里面的先生有其他前来求考的弟子。

华清书院多年不曾公开招弟子,这猛的一开口子,前来求考的人如过江之鲫。

但女孩子们就稍微的少了些。

有像王家那样的士家大族,姑娘们压根不必到外头来求学,家里长辈足够开蒙、教导,再不济,也有多才多艺的女先生投靠。

家底简薄的就压根没指望姑娘们读书,有条件就跟着认几个字,会看帐就行。

没条件的,胡乱凑合,怎么样都是一辈子。

毕竟这个世道对女人的要求很低,能嫁人生子,平安喜乐一辈子就足够了,没有谁想把个女孩儿家教得满腹经纶,博古通今。

即使像阮这样注重读书的不上不下的人家,也不是哪个姑娘都愿意来的。

二姑娘阮霏和三姑娘阮蔚还是一母同胞呢,且有母亲阮大奶奶给开小灶,学习上很轻松,在姐妹们当中也很出挑。

但问起可愿意去华清书院读书,阮蔚第一个摇头。

在家里挺好的,再说她没野心,也就不想出去吃苦受罪。

大姑娘阮霁就更不愿意了,在家里学,她不过是应景,对这些本来就不感兴趣,断断没有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去拗着自己非要做的。

剩下的又太小,自己本来就没什么主见,说是识字,也不过是长辈发话,她俩跟风罢了。

倒是阮霏看阮晴想去,她犹豫了下,还是点头。

她是个善解人意,又心思细腻的姑娘,自认为比阮晴大着几岁,要是让阮晴一个人出门,未免太过孤单。

她想,就算自己考不上,陪着四妹妹走这一遭,也权当做个伴呢。

两人等的时间不长,先前那引导的弟子便前来请阮蔚过去。

阮晴就站在廊下,默默的看着院中的一棵古树。

这树想必有些年头了,树干粗得得两小儿合围,叶子宽大,有些像梧桐。

这院子挂着个牌匾,上书“有凤”二字,是想以梧桐引金凤的意思吗?

她正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阮蔚出来了。

阮晴抬眼望过去,以目示意:如何?

阮蔚两颊微红,走过来拉着阮晴的手道:“先生很和气。”

也就这么一句话。

阮蔚早知道自己学得只是个皮毛,毕竟她一直停留在《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这个水平上,提笔练字还不成形,来了也是自讨苦吃,所以对于落选也不意外。

就是有点儿惭愧。

她自己倒没什么,就是对阮晴报之以极大的同情。

她知道阮晴很想来这儿读书,但有些事,不是光有理想和信心就行的,还得有相衬的才学才行。

她挺担心阮晴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阮晴倒是神色淡淡的,正了正衣襟,跟着导引弟子进了学堂。

屋里打扮很是精简,上首蒲团上坐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男人,同样是书院里的青色襦服,有着一双明亮兼慈悲的眼睛,气质又比导引弟子高了几个台阶不止。

阮晴恭敬的揖了一揖。

先生温声道:“坐吧,我问你几个问题,你不必刻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便好。”

“是。”

等阮晴坐定,先生问:“为何要读书?”

阮晴开口道:“我想学做药膳,以此侍奉家中长辈。”

先生倒是惊讶了一回。

他见过来求考的孩子多了,但凡问到这个问题,各个都答得十分高端,上到“忠君报国”,下到“泽被百姓”,最不济也是“读理明义,做个人中侥侥”。

像阮晴这样“没理想”的人,还真没有。

因为一般这样的人,出身所限,也没机会,更没那个胆量,敢腆脸跑华清书院来自取其辱。

先生不由得在肚中微微叹气。

就是想放水也不行了,华清书院不是寻常的书院,并不以“教化育人”为己任。

这招牌这么值钱,不能让个小虾米糟蹋了。

他正了正脸色,“咦”了一声道:“孝心可嘉,但书院并不是药堂,姑娘怕是要另寻高明了。”

看她年纪这么小,也不用问她都学过什么,字写得又怎么样了。

先生就想招手,让弟子送阮晴出去。